韩浩月
俄罗斯世界杯,激战正处于一种热烈且酣畅的状态。我的看球规律基本养成了。不管参赛球队是那种实力强劲的队伍,还是像鱼腩一样较弱的存在。看或者不看,起决定作用的,是身体有没有困倦的情况,它会进行一种判断,而不是比赛本身精不精彩的状况,来决定是否观看 。
开幕式,当东道主队首战之际,大张声势地筹备了毛豆,筹备了花生,筹备了烤串,筹备了啤酒,一一摆于桌上,待上半场结束,桌上食品被一扫而空,下半场尚未开启,便倒在床上酣然睡去,此乃典型之举,是以看球为名义的大吃大喝。于年轻时看,这定然是不可思议之事。说实话,这般“佛系看球”之人,连伪球迷之实都够不上。
除C罗与梅西外,熟悉球员寥寥无几,有时要借屏幕右上角图案标记分辨主队客队,看到进球不握拳呐喊,必进之球踢飞也不遗憾,我难道看了场假世界杯,不,世界杯是真的,只是作为观众我已失去看球激情罢了 。
我的世界杯印象,被固定在二零零二年韩日世界杯,以及二零零六年德国世界杯。二零零二年,中国队首次踏上世界杯大赛现场,传奇教练米卢带着全中国球迷的期望,带着二十三名球员闪亮登场,尽管被踢得灰头土脸,一场未赢,一球未进,但欢乐与紧张、渴望与失落的情绪是真实的,那会儿真觉得足球和自己有关,世界杯和自己有关,没了自家的球队在场上,怎么都有点隔岸观火、无关痛痒的滋味。
很多伪球迷是在2002年世界杯时被培育出来的,在他们的认知里,2006年世界杯大概算颇为值得怀念的一届,在这一届,比赛用球从“飞火流星”换成了“团队之星”,罗纳尔多成了世界杯历史上进球数量最多的球星,法国队员齐达内用头顶撞意大利队员马特拉齐,此事震惊世界,中国足球评论员黄健翔声嘶力竭喊出了“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”……

经过12年,黄健翔去往了哪里呢,一段解说,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,三届世界杯的时长,也足以让那些曾经意气风发的人,在人们的视线里淡去,除了黄健翔,还有刘建宏、张斌、张路、段暄,似乎只有听到他们的解说,晚上熬夜看球才会有更高的兴致,一场世界杯的相伴,足以让人感觉已经和这些评论员成了朋友,没有朋友的絮絮叨叨、激情呐喊,看球的乐趣自然会损失许多。
2006年之后,有没比赛可看的日子,那时我率领电子游戏里的英格兰队,要么像砍瓜切菜般去踢别人,要么被别人像砍瓜切菜般地踢,贝克汉姆、欧文、兰帕德、杰拉德、鲁尼、费迪南德,对于这些球星的名字,熟悉得如同自己的亲兄弟,另外还有齐达内、布冯、克洛泽、亨利、舍甫琴科、卡纳瓦罗、皮尔洛等各国球星,提及哪一个不是如雷贯耳,不像现在,看着满场奔跑的90后们,能叫出名字的寥寥无几,心里不茫然才怪。
偶尔会突然冒出奇特想法,要是能够将2002年、2006年这两届世界杯的主力球员,还有中国的主力足球评论员们聚集到一块儿,然后再去踢几场球或者解说几场球,那将会是多么梦幻的事情。哪怕他们头发秃顶了,肚皮变大了,跑步跑不动了,把原本的“圆月弯刀”踢成了“朝天炮”,可依旧是值得观看的。那几位足球评论员,老哥几个不用比拼体力,人随着年龄增长,阅历却变得丰富了,聊起球来或许会更具趣味吧。
《中年人不配看世界杯》的文章刷爆屏幕,这篇文字文笔辛辣,尽情对中年球迷的世界杯生活加以调侃,有嘲讽,亦有潜藏的温情 。
世界杯归年轻人,让老球员们,让老评论员们,让老球迷们,在江湖中彼此忘却吧。